圖片來源:Pinterest
很多裝潢業主遇到不好的設計師、工班或統包,很怕在價錢上會被人黑掉。這種心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裝潢頻次實在太低了,加上房價高,買房機率不容易,一生就裝潢一次,當然會非常謹慎;也就是因為裝潢頻次低,大多都是買了房子才來做功課。但這些功課都是相當表面的,對於真正要開始裝修房子的你,幫助可能不大。今天我們整理九大裝修陷阱,幫助正需要裝潢房子的你預先留有謹惕,避免被迷騙。
裝修報價總是會超出預算,做了工程也會追價,如何判定哪些是合理?那些有貓膩?這集必得要聽!
一、分割項目,化整為零
例如牆面粉刷工程看似簡單,但實際工序包含:粗磨、清潔、補土、批土(2-3次)、打磨拋光、上底漆(防反潮)、上面漆(2-3道)。若遇到設計師報價,只標出「上底漆」或,「上面漆」,讓你誤認為是所有的牆面粉刷工程。到後來才說為了效果好,需要重新執行所有的粉刷步驟,並重新報價、多加錢。這時候你才會發現,其實實際裝修價錢,遠高於所報的價。
二、大數小報,看似便宜
本來數量大項目故意報少,降低總價,使報價看起來很有競爭力。通常小的物件數量較多,例如簡單的插座、開關,看似不值錢。如果今天你是相當注重安全的業主,使用的這下小物件採用進口的,當它數量多、數量稍高時,設計師報價採用大數小報的方式,就會讓報價看起來便宜。不過這些東西,可能因為後續設計師建議加做並另報價,讓屋主感覺吃了悶虧。
三、該報不報,隱匿實價
例如故意漏掉必要項目。如果有些家庭需要打掉隔間牆,重做開門方向及開門尺寸,以維持更好的動線。但設計師只提供了標準的尺寸,直到進行到一半才發現不符合需求。這時候因為要拆除牆面重做,就會有額外費用產生。由時候這是設計師忽略(也可能故意),但這屬於溝通沒有溝通好(未按照需求及屋主體型設計走道寬度、工作檯面高度等等),造成的該報不報的狀況,也是屋主很容易吃悶虧的地方。
四、刻意亂報,模糊資訊
比如現在很多家庭都不再使用木作,改以系統櫃代替,設計師依舊在報價上提供木作費用(與系統櫃價差大且工序麻煩),造成這個部分的報價誤差。當然,這種情況已經越來越少,但仍有些設計師會這麼做,首次裝修房子的你仍需防備。
五、重複計算,徒增費用
室內裝潢中有許多看不到的部分,例如管線、電線及其包材等。設計師可能會多買一點以備不時之需,此舉屬於合理。但因為這些看不到也摸不到,一般屋主也不懂。這時候,屋主可以特別去問設計師,依照自家空間的比例,需要用到多少線材及包材,打算怎執行。當你夠仔細去了解這些,重複計算的問題就可以減少。
六、不標明細,一價概全
不同裝潢施工,按照難易度會有不同的價格高低。有些設計公司會刻意標榜自家的工藝技術,而把重要的建材價格模糊化,在實際施工時,才提出真正建材的需求方案。當這時,你無法接受因為建材的額外報價,就只能犧牲施工的技術標準,反之即勢必再加錢,這也是造成糾紛的一大陷阱之一。
備註:施工工藝,一定跟使用建材有關,例如實木地板要考量到的因素就比貼皮塑膠地板要多。所以主建材材料屋主一定要先行了解。
七、籠統報價,缺乏細節
這是屋主找統包時常遇到的問題。很多屋主為了省錢,不找設計師,直接找統包。但統包往往不會針對需求進行設計,提供的報價單也非常的簡單,沒有針對屋主生活需求考慮施作細節。這種報價單非常危險,尤其針對新成屋。因為這時候屋主想省下設計費,沿用建商提供的地板、粉刷、窗戶,認為只要找個統包加裝所需櫃體即可。但未考慮生活需求的裝潢,最後反而會多花錢,或施工中隨時被加價。
八、層層發包,阻礙施工
延續第七點,有些統包師傅,一開始報價的時候什麼要求都同意。但由於其工程多往下發報,到了真正執行時,才發現這不能做、那不能做。當屋主按照原定計劃要求時,統包就開始自圓其說,不是省略工程,就是鼓吹加價。所以室內裝修交給設計師,統一窗口,是最保險的方式。
九、透過訊息差掩人耳目
許多屋主尋求報價時,會貨比三家。設計公司自然也是知道這個狀況,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設計師可能會在屋主難查到實際費用的地方刻意提高價錢,而在資訊公開的項目把報價調低。這樣會讓總預算跟別人差不多或看起來較低,直到真正施工時,才告訴你要提高價錢。
避免這些問題,找統包的朋友,建議找第三方專業公司做諮詢;或是,跟統包的合約中加一段類似「在不額外加價的情況下,保證施工效果」這種加註(除非屋主自己同意);所有設計圖紙、施工資料、單據都要妥善保存,並且常常去現場監工,甚至要很清楚每處施工面積,檢查是否遺漏;最後,付款之前一定要有驗屋動作。只要表現得越仔細,設計師、統包等就不敢造次。
(文章內容皆來自你家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