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於2016年10月22日開幕,由一直以來致力於”建築設計”與”生活品質”提升的忠泰機構所創立,開幕日期適逢忠泰文化藝術基金會10周年,由日本知名建築師青木淳、平面設計師菊地敦己聯手打造,未來的活動規劃將聚焦於「未來議題」、「城市建築」、「當代藝術」共同提升藝術建築的美好。
2025想家計畫展期:2016年10月22日(六)-2017年1月15日(日) 10:00-18:00(周一休館,國定假日照常營業)。
地點:忠孝復興站1號出口or忠孝新生站4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欣賞沿途風景即可到達。
抵達門口隨即感受到與世無爭的清淨,漫步進入後,大廳潔白的環境展示龐大的鋼製藝術,由尖銳三角形向上延伸、結合,形成頭重腳輕的樣貌,像是訴說著建築根本道理,雖然沉重卻能以輕盈的心境自在面對困難般堅強,支撐著屬於每個人的美好回憶。而在十年後建築的樣貌會是如何呢?相信隨著時代變更,不只科技卓越發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食、衣、住、行也會日新月異,即便追隨社會潮流,對於「家」的幸福定義也會緊緊跟隨。
展場分為以下幾個重點: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
台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嶼,有許多屬於我的們文化及在地專屬風格,要如何搭配建築做延續溫暖人情的台灣味,還能夠同時兼備實用性並更貼近生活,是很值得探討的。
重演著舊時代的群聚生活,連結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係,以此設計為例,建築物本體集合綜合社區,沿途可能經過的一間社區圖書館、廚房、澡堂,找回疏離的鄰里關係,再次展顯台灣溫情人文的街頭相貌。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
人類是大自然的美好結晶,但卻只是大自然渺小的一部份,即便如此還是因為無限的慾望而對大自然予取予求,直到近年才有所覺醒,在環境資源有限的狀態下,如何留給後代子孫無限的享受,是目前人們需要共同努力的重點,期盼未來能夠結合發達的科技,重複利用珍貴的資源,永續發展屬於大家的美好世代。
未來若能運用發電玻璃帷幕,保留其現有的環保發電、遮陽隔熱等功能,再結合續能的概念,就能形成自產自用的永續電力。以新的帷幕昨為房子外觀,讓內、外空間有所連結,讓整個建築物與自然的和諧並存。
【共生寓,家的互動】
隨著科技的發達,層層串聯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只資訊是無遠弗屆的交互傳遞,空間也是人類共享的資源之一,為了負荷人口急速成長,人們的生活空間也已經不敷使用,世界各地也正發展出各種新觀念,像是:短租開店、私家停車位分租等等的「共享經濟」。
未來居住空間能夠以一個連續坡道迴旋連結著,取其台灣南部的傳統生活作息與四季天候的特色,雨天時可以躲進屋簷避雨同時也能在夏天乘涼,一戶戶層層堆疊的大家庭,由中間的迴旋空間是情感交誼的共用內庭,彷彿又回到了大宅院那樣互道寒暄的溫情時光。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建築」是人們的容身之處,所扮演的角色相當多變,可編織出各種特定社群之生活模式,未來可以使用特定材料、空間形式的融合而提高整個建築質感,填滿新時代的特別使命。
在未來,混凝土不再是沉重而占空間的,也可以是輕薄的堅固建材,灌注製作時以鋼絲纖維替代,提高塑型的自由度,讓原本具有手工質感的混凝土得以彎曲、延展線條,甚至還可製作成多孔的形體,結合實體家具,變身成為收納空間,讓未來的生活更加多元彈性。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
在現今發達的科技中,智慧知識交換得相當快速,由於流通的方便性,也開拓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盼望與期待,科技就是促使生活前進的的幕後推手,若結合更有意義的功能性,那將會是所有人類所樂見。
人們可以自由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空間,以獨居者為使用對象,於台灣現有的老市街屋中,導入中保無限+系統所進行的空間整合計畫,使用手機APP即能看見房屋的動態,現場也能馬上下載作互動喔!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
隨著科技的發達,生活方式、觀念想法也因此改變,繁雜而忙碌的社會常常需要能夠淨化心靈的元素並傾聽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是珍貴而且難得的,就讓最原始自然的棲息居所找回最初的自己。
在古老建築歷史中,磚頭以及石頭這類單元性的材料與過往的堆疊手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隨著工業革命後的建築科技,堆砌手法逐漸淡出建築技術,這棟小巧可愛的「問陶亭」堆疊出復古元素的純樸。
自然環境創造生物,生物演變進化成人,人的群聚關係造就生活,生活激發藝術…環環相扣的一切回到原點,不論人與人之間、自然與環境的總和,共生共存的關係,如此密不可分卻又不得不有所取捨,期待未來能夠喚醒人類對於地球的每一份心力,秉持「環境永續」、「以人為本」的初衷,忠泰美術館誕生於此。
資料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小編推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