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個現代職業舞團「雲門舞集」,於1973年由林懷民創辦,表演內容包含古典文學、民間故事、台灣歷史、社會現象的演化以及前衛觀念的嘗試。國際上,雲門更是各個藝術節的表演常客,國際媒體更是以「亞洲第一當代舞團」 給其讚許。
經歷三、四十年能量累積的「雲門」,卻在2008年遇上一場火災,於八里烏山頭的鐵皮屋排練場,被無情的火焰將多年心血燃燒成雲煙。直到2009年的4月雲門基金會通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的審查,與新北市政府簽訂合約,並自行籌募工程經費,在佔地1.5公頃的中央廣播電台舊址興建「雲門劇場」。一場大火它讓雲門陷入危機狀態,卻也給予雲門一個機運轉變的契機。
雲門新家的建築規劃交辦給建築師黃聲遠與田中央設計團隊,籌劃期間建築師黃聲遠更是跟隨雲門團隊進行一段長時間的巡演,藉此更貼近這個現代職業舞團的核心。在這個大面積的範圍中,「風怎麼吹,水怎麼流,人怎麼作息」考量這些條件,建築師提出淡水雲門新家的理念,尊重基地的歷史意義與地景環境,以及開放分享精神的實踐。
作為台灣第一個以表演藝術文化為主旨的園區,在不拆除以及不改建原建築的前提下,新建物置於砲台與球場之間,並於前方的空地鋪上草皮與栽種兩百棵樹木,讓來訪民眾在新舊建築間駐足休憩,觀賞戶外演出,享受自然與藝術文化交織的氣息。
屋頂以浮雲意象為外觀造型,支撐結構的鋼材漆成墨綠色,加上玻璃帷幕隱約透露的淡綠色調,與周遭樹林景觀相互呼應。延伸屋簷供給人們遮蔽烈陽,礙於基地處於西曬位置,因此以隔熱玻璃作為阻隔,並在棚頂刻意留出縫隙,讓自然光傾洩入室。利用建材挑選與結構調整,把建築物於環境中的缺點轉換成優點,結合自然能量力求節能減碳。
內部規劃出劇場、排練場、辦公室、休息室與布景工廠等等,交錯的配置動線,方便工作人員能迅速穿梭其中。二樓階梯延伸至戶外平台,將草坪上的人潮引入室內劇場,串起室內、外兩者的關係,達成開放分享精神的設計理念。
雲門劇場的興建來自於各方對他們的支持,也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捐款建造的劇院,更是台灣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創意園地,它乘載了許多人的夢想,讓更多有夢的人在此孕育能量,在未來的舞台上發光。
資料來源:雲門官方網站
【小編推薦】
【延伸閱讀】